万众一心 共克时艰
news
发表时间:2025-09-25 14:00:00 浏览次数:134
2025年9月22日,由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主办的“呼吸健康万人筛查”公益项目阶段性进展沟通会以线上方式成功举办。会议旨在总结项目启动四年多来的成果与经验,推动呼吸系统疾病“早筛早诊”工作深入开展,助力“健康中国”建设。
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、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孙宝清教授致辞并介绍项目背景。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“万人筛”工作小组组长刘浚哲对项目整体进展进行了汇报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部肿瘤综合病区主任、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梁文华教授主持会议,并在会上作项目数据分析报告。各项目合作单位的院长及项目负责人均积极参会,就筛查过程中的问题与收获展开交流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出席会议并作总结发言。
项目整体背景
应对呼吸健康挑战,“万人筛”项目推动早诊早治
孙宝清教授在开场发言中指出,肺癌、慢阻肺等呼吸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,慢阻肺在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超过13.7%。全国有将近1亿人患有该疾病,也是我国第三大致死因素;肺癌每年新发病人数超过100万人,是我国第一大癌肿。但是广大群众对呼吸疾病的认知不足,健康意识较弱,全国尚未形成成体系的主动筛查模式,对国民健康形成挑战。为此,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于2021年4月发起“呼吸健康万人筛查”公益项目,通过“公益倡导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”的模式,在全国多地推动肺癌、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免费筛查工作。
项目进展汇报
四年成果显著,覆盖8省14地
截至2025年6月,项目已在全国8个省、14个地区落地,公益筛查直接受益人群超过6.5万人次,其中:5mm以上肺结节检出率为23.47%;肺功能通气异常率为19.59%;共发现疑似肺癌病例852例。
公益项目经过4年发展,推出“呼吸健康万人筛查”、“守护呼吸健康专项行动”和“守护健康暖心行”三种模式。
基线数据分析
传统“高危人群”定义或需更新
梁文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,基于万人筛基线资料初步分析显示,传统基于吸烟史等因素定义的“高危人群”与肺癌实际发病之间的关联并不显著。非高危人群中也检出大量肺癌病例,提示当前筛查策略应逐步向“普筛”转变,避免漏诊。此外,梁教授还介绍了两项新技术:一是可有效降低误诊、漏诊概率的肺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;二是全球首个高通量甲基化测序血液诊断肺结节工具(俗称“滴血验癌”),二者结合形成了国际首个“液体活检+影像”的人工智能肺癌诊断工具,助力提升肺结节良恶性判断准确性,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,节约医疗资源。
钟南山院士强调
早筛早诊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
钟南山院士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,并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呼吸疾病死亡率、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。他呼吁更多医疗机构、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,构建更完善的呼吸健康筛查与防治网络。未来,项目将继续扩大筛查覆盖范围,深化数据分析与科研合作,推动筛查流程标准化、设备智能化、管理一体化,为实现“健康中国2030”目标提供扎实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。
供稿|拓展部